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医药和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两大法宝,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蚀,部分近代名人的误读,中医药一度陷入困境接近毁灭。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中医药宝库价值得到挖掘,优势和活力得到释放。
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医药事业,曾撰写《论中医药与国民健康及社会发展的均衡管理》等文章。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基石,由著名影视人魏君成筹划、天津电影制片厂立项、张伯礼担任总顾问、笔者参与的大型60集纪录片《千年中医药》即将开机,此片将全面系统挖掘弘扬中医药的历史文化、跌宕起伏、国医大师、诊疗技术、传承非遗、产业发展、发展前景等,让世界人民深度了解中医药,更多更好地惠及世界人民。
中医药护航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医药、中华文字均是我们的祖先伏羲创立的,中医药、中华文字同根同祖、同源同流,相辅相成,是中华民族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两大文化图腾,更是影响世界发展的源动力,《德道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等祖先的书籍在海内外的大规模发行,造福了世界人民。
中医的哲学基础和易经一脉相承,主张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两大特点。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中医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是祛邪强身、协调脏腑经络功能、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治疗原则包含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辨证治疗等八项。治疗方法分为外治和内治两种,内治就是药物治疗,外治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气功、艾灸及巫术等,中医药具有治疗成本低、对环境要求低、自我治疗、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等特点。
中华民族诞生以来,由于地理环境、人口密集等原因,瘟疫、战争一直不断,仅从西汉到清末,就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但在中医药的庇佑下,中华民族却一直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人口大国、经济强国,领航世界经济发展,其中隋朝占世界GDP的70%、唐朝占世界GDP的58、北宋占世界GDP的80%、南宋占世界GDP的50%、明朝占世界GDP的45%-55%、清朝康雍乾—嘉庆年间,占世界GDP的35%。
西方列强与名人误读严重侵蚀中医药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实现了物资的极大丰富。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物资产能、军事力量大幅度提升,为了掠夺生产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通过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剥夺了中国领土、领海、关税等自主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西方列强以“片面最惠国”待遇分享在中国的经济特权,采取“大炮+文化+糖果”手段,利用掌握的医学技术、医疗设备及抗生素药品等大举进入中国,包括举办中山医学堂、北洋医学堂等西方医学教育体系,到1920年在中国开设了820家西医医院,出版传播西方医学书籍100余种,西方医学在中国迅速传播,严重侵蚀了中医药事业及增加了国民医疗负担,致使国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没有政治权力的生活。
毫无疑问,西医药与中医药相比具有诊断精准、服药方便、疗效速度快等优点,但存在后遗症、治疗成本高等缺点,理应实行中西医结合。但西方列强为了牢牢掌控中国,彻底消灭中华文化,所以采取了多种卑劣手段对中医药进行打击。
与此同时,曾国藩、吴汝纶、梁启超、严复、陈独秀、梁漱溟、陈寅恪、王斌、贺诚、余云岫、李敖、何祚庥等一批爱国人,出于多种复杂或不可言喻的原因,有意无意淡化或诋毁了中医药学。孙中山先生曾于1886年入读美国西医教会在广州兴办博济医学校,成为首批12名学员之一,是西医的粉丝。民国政府曾颁发《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鲁迅曾公开宣讲:“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说:“我不相信中医,也从来不吃中药、补品,人参、西洋参也不吃”。
西方列强的“地缘政治”和历史名人的误读,给中医药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西医药却在中华大地上大量敛财,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国民健康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1900年,清朝末期GDP仅占世界的11%,中华民国仅占世界的9.43%。
党和国家与社会贤达弘扬传承中医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曾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西师意〈实学指针〉序》的毛泽东主席多次强调说:“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问题。中医问题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部分工作”。周恩来总理为中医研究院建院亲笔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及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6年制的普通高等本科中医学院(简称中医老四校),每所中医学院规模为2400人,学院建立可容纳600张病床的附属医院,开辟了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新篇章。出台了《关于开展中医带徒工作的指示》《关于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关于加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报告》等政策法规,中医药逐渐走出阴霾、
在清末民初中医药受到毁灭性的危难时刻,陈莲舫、黄元御、吴谦、任锡庚等爱国人士积极为中医药呐喊,清政府首席医官、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伍连德,采用中西医结合,亲手终结哈尔滨等四处鼠疫,成为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彭子益,清末民国著名的白族中医学家,清朝太医院御医,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为山西及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被称为“中医复兴的希望”,著作被国家图书馆收藏。任应秋,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学的标志性人物,面对西方列强及名人对中医药的侵蚀,挺身而出,联络国内外中医知名人士,积极奔走呼吁,提出意见建议,展示中医的良好疗效,终将中医予以保留。“中医司令”吕炳奎,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小时因病拜师学医,20岁挂牌看病,为了新中国,弃医从戎,转业后中央卫生部中医司当司长,创办了函授大学,建立起中医分校24所,为国家培养出中医人才三万多名,出版了《吕炳奎从医六十年文集 》,促成了《中医药法》的发布。
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分别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引导鼓励中医药事业发展,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法》《中医药规划》众多政策法规,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涌现出屠呦呦、张伯礼、俞梦孙、吴以岭、李佃贵、陈可冀、曹洪欣、周仲瑛等名医大家及任玉岭、修涞贵、柯龙瑞、王竹森等社会学家、企业家积极为中医药事业呐喊助力,促进了中医药回归本质。浩荡滚滚的正义车轮将方舟子、反中医联盟等撵于脚下,国民的人均寿命、健康指数不断提升,国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人口大国,经济强国,2022年占世界GDP的18.06%,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势。
推动中医药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中医药是指中华传统医学所采用的治病、保健、预防等方面的草药、针灸、拔罐、推拿、气功等方法和技术。中医药包括医、药两部分,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医药学科。医的起源有神、圣、巫等传说,实际上医的起源源于人类的本能,比如人类遇到创伤进行包扎、吃营养物质等,草药是祖先在寻觅食物的时候发现的,因为有些食物吃了会生病或者治病,经过日积月累的以身试法,总结归纳形成了中草药体系。
关于中医药的鼻祖有伏羲、皇帝、岐黄等说法,实际上,中医药从有人类开始就存在,只是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直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方形成了初步理论体系,其标志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的相继问世,后传播到日本汉方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国家。到了两晋隋唐期、宋金元、明清及近代和现代形成了标准和创新的理论体系,以及规范化传承和自学成才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得益于历代名医大家,从医祖扁鹊开创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到医圣张仲景巨著《伤寒杂病论》、外科圣手华佗的《青囊书》、药王孙思邈的三十卷《千金方》、本草之圣的李时珍《本草纲目》、 急症先驱葛洪《肘后方》、针灸鼻祖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儿科之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温病学派奠基者叶天士的《温热论》、滋阴派创始人朱震亨的《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著作,再到近代现代的《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唐宗海的《血证论》、翟文楼的《痢疾论》、张伯礼的《中医内科学》等均出自实践经验、论理论据翔实、通俗易懂,这是中医药得以传承延续的主要原因。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站在一分为二角度上看问题,西医药之所以能快速占领中国,除了西方列强的强权地缘政治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西医药的创新和标准化。其实中医药、西医药一脉相承,都是源于草药、理疗、巫术,只是西医药实施了量化及提取合成药后使用方便,中医药保持着原有的诊脉及用药方式,日本、韩国的汉方就是把中西医药的优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东西方都认可。
站在发展的角度,中医药要在传承基础上,汲取西医药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探索诊断定性与定量、用药方式、药材种植、加工方式、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创新,用创新创造中医药美好的未来。爱国海外华人,清朝十大名医叶天士的第七代传人马全增、王玉锦夫妇回国创立的国医康集团,在传承叶天士医学基础上,积极勇于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推出叶桂叶天士中医传承、叶桂国医馆、国御康药膳坊、叶天士医养苑、叶天士药谷等系列产品的成功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
以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实现现代化的目的是让国民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世界上所有民族和国家人民的追求,最终都要实现,但实现的时间、路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国民素质全面提高的现代化,在已实现现代化近30个国家中,总人口不足10亿,远低于中国现有14亿人口。
健康长寿、家族兴旺、事业发达、民族繁荣、国家强盛、天人合一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健康是第一要素,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健康管理除饮食、心态、环境等因素外,主要就是预防和慢性病调理,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张伯礼院士为《千年中医药》纪录片的题词:“希望本片能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厚今薄古,守正创新,让全国人民更加热爱中医药,更加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作出贡献! ”就是有力的佐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全面实施中医药“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工程,包括将中医药编入中小学教材、培训中医传承人才、扶持重点中医药企业、建立中药材产业基地、开展中医药文化交流等。截至2022年末,我国有全中医类机构总数80319个、总诊疗人次12.3亿,中药企业4569家、产量227.7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5250万亩,卫生人员总数达91.9万,服务规模近万亿元。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由国家卫健委支持,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主办,中广电信承运的全国基层医生远程教育专属网络系统项目已正式开通,面向全国约350万基层卫生人员免费培养以中医为主导助理全科医师,中医药将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结硕果。由笔者参与筹划运营的中国(天津)国际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锦玉堂中医馆、TKT量子熨经苑、道地中药材与药食同源供应链等项目亦在有序推进中,笔者计划今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中医药事业中来,为弘扬中医药尽绵薄之力。
目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稳健,中医药服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和组织与我国有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孙思邈、叶天士、李时珍等古代医学大家的传承创新有序进行,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日益增加。毫无疑问,中医药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载体,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在促进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建立健全符合实际国家与地方互动的中医药政策法规、减少内卷,将农田种植中草药迁入林区种植、减少污染保证质量,做好真实有效传承创新,打击虚假传承与违法犯罪,扶持重点中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树立中医药行业标杆榜样推动发展,科学推动中西医有机融合等各项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凝心聚力,出谋献策,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久久为功。《灿烂中国》全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