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第十七届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榜单正式揭晓,八马茶业再度入选,与腾讯、阿里巴巴、华为、茅台、京东等知名品牌共同上榜,并以270.09亿元的品牌价值,再次刷新品牌历史排名,较上年提升10位,名列榜单第328位。
△八马茶业上榜中国品牌价值500强,名列榜单第328位,品牌价值达270.09亿元。
△八马茶业上榜中国品牌价值500强证书
据了解,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榜单是中国品牌领域最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榜单之一,被誉为中国品牌的“奥斯卡”。八马茶业能够在中国品牌中脱颖而出,并成为茶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作为中国茶代表性品牌较高的影响力、号召力和认可度。
社会责任铸就品牌价值,打造中国茶品牌建设新样本
社会责任是品牌的试金石。作为中国茶行业领跑者,八马茶业始终坚信,勇担社会责任才能铸就品牌价值,彰显中国品牌的力量。
近日,据福建省武夷山市政府和安溪县政府提供的纳税证明显示,八马茶业已连续4年获得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两大乌龙茶原产地茶企纳税双第一,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亮眼的纳税数据,体现了八马茶业反哺原产地的责任与担当。
△八马茶业获2023年度岩茶原产地(武夷山)茶企纳税第一
△八马茶业获2023年度铁观音原产地(安溪)茶企纳税第一
凭借强大的消费终端布局,依托“直营+加盟”“电商+直播”模式,积极驱动“线上+线下”的业务增长,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八马线下门店已超3300家,实现茶业市场上的强势占位。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号召下,八马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反哺茶叶原产地,构建中国茶产业协作体,深度帮扶云南、广西、湖南、湖北等数十个茶产区,为茶产区、茶农和消费者搭建畅通桥梁,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八马茶业携手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推出景迈山申遗纪念饼——“云上景迈”普洱茶,开创了政研企销四位一体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在帮扶茶产区的同时,八马茶业更积极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助力。2023年,八马茶业携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蒋剑春、柏连阳三位院士共同打造出云南景迈山申遗纪念普洱茶“云上景迈”,开创了政研企销四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深度聚焦茶业公共品牌孵化,为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解题新思路。
科技创新引领品牌价值,为中国茶品牌建设提供新解法
为了保障品质标准,八马茶业多年来积极践行“智慧八马”理念,推动传统茶技艺与现代科技的高度融合。持续研发下,八马不断延伸壮大了企业的全产业链条,打造出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茶园+智慧工厂”综合体,科研成果显著,构建出从茶叶采摘、加工生产,到仓储、物流、销售等一系列标准化体系。
△八马茶业打造可视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智慧茶园+智慧工厂”综合体
2023年5月,在农业农村部公示的企业重点实验室名单中,八马茶业申报的“乌龙茶加工技术”成功入选,成为福建省唯一入围茶企;同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示的国家绿色制造名单中,八马茶业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是福建省唯一入围茶企。
2023年11月,八马在武夷山核心产区耗时近3年打造的八马武夷山智能化生态产业园开园,是一个集武夷茶生产加工、体验观光、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大型茶业综合体。产业园内最为突出的硬实力,无疑是全球首条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武夷茶精加工生产线——即八马第七代智能化生产线。
△八马茶业第七代生产线
目前,八马茶业第七代生产线能够24小时不间断作业,减少人工约40%,同时最高可实现日产精制原料3.6吨,日产包装12000盒,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对推动茶产业的数智化升级与技术革新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为茶品牌处理科技升级与传统技艺传承之间的平衡提供新解法。
非遗文化赋魂品牌价值,树立中国茶品牌出海新标杆
八马品牌诞生于历史悠久的百年制茶世家,其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国非遗茶文化。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战略指引下,八马茶业积极响应、主动融入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以茶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坚持“出海”也是八马茶业助力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海外市场、传播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一步。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中)等嘉宾在联合国总部听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右二)介绍八马东湖之光·赛珍珠铁观音
多年来,八马作为中国茶品牌的杰出代表,已走过28个国家,75座城市,款待过192国的宾客。2023年,八马茶业接连受邀亮相联合国总部、中国驻美大使馆、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并在南非、圣马力诺共和国、意大利、瑞士、老挝等国连续举办“非遗八马·世界共享”高端中国茶全球品鉴会,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茶文化的魅力,传递着“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美好愿景。
国盛茶兴,在中国茶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八马茶业将秉承使命,进一步塑造中国茶良好形象的优秀品牌,推动中国茶与国际间的交流、互鉴与合作,持续引领中国茶走向世界,探索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聚力品牌新势能的新路径,树立中国茶品牌的新示范、新标杆。
责任编辑: 孔德明